中風復健是條漫漫長路,對於患者和家屬提出幾個觀念,希望有助於在這條復健路上,穩穩地前進。
急性期
中風復健越早介入越好,一般來說阻塞型3天,出血型7天會較穩定,一開始急性期時,正確的擺位、翻身和被動關節活動可避免關節攣縮,僵硬,和減少長時間臥床早成的關節肌肉疼痛,並降低日後患側不正常肌張力的產生,是重要打底期。
亞急性期
一般中風後一週,生命徵象穩定,積極的誘發動作,促進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平衡穩定、起身到坐、坐到站、站立平衡,跨步訓練都需按部就班的由物理治療師扎實訓練,適當的配合輔具下,增進患者生活功能和行走能力。
中風後半年到一年為復健黃金期,但不代表一年後就不再會有進展,只要持續努力都還有進步空間,因為每個人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腦損傷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平衡失調、肢體障礙,因此需依病患狀況給予個別化的物理治療訓練。基本上,運動的大原則都是不變的,剛開始須在病患生理狀況穩定之下給予基本的運動,再循序漸進、增加難度。
中風患者能行走後就要盡可能多走路嗎?
其實不然,我們可觀察到很多中風患者常伴隨下肢過強的伸直張力,或膝關節控制能力不足,造成行走時膝蓋過度往後頂,而形成關節被動卡主以達到行走穩定的步態,久了會關節變形,退化性關節疼痛問題也隨之而來,之後反而走不久,中風後訓練最好還是照物理治療師的運動計畫從基本的下肢肌力強化,抑制不正常肌張力,站姿平衡穩定訓練……..等。
在臨床上我遇過很多中風患者,無法接受自己中風的事實,總覺得會受到到他人私下的嘲笑在意別人怎麼看他,而變得不喜歡外出,不愛跟他人打交道,漸漸的自我封閉,有些行走平衡還不佳時就急於擺脫拐杖,不想讓人覺得他是病人,如此反而增加跌倒受傷的風險,我常反問這樣的患者,你生病前在路上看到中風行動不便的人,你內心會瞧不起他嗎?嘲笑他一定是做了什麼壞事遭到報應嗎?不會吧!所以中風後也不用太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好好訓練讓自己能生活獨立減輕家人負擔,很多中風患者治療後也能重返職場。
中風患者除了急性期的醫療照顧,以求穩定病情外,接著便是積極性的復健治療,需各專業的間的配合,患者本身很多也有其他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關節炎等…,所以需定期的回診讓醫師追蹤病情,可能也需要吞嚥治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和心理治療專業間的合作,讓患者復原成效最大化。